|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尽管在澳网男单决赛负于德约科维奇(以下简称德约),梅德韦德夫(以下简称梅总)的排名仍将提升一位,达到职业生涯最高的第三位。
梅总的第三,与纳达尔的第二以及德约的第一比起来,靠得非常近,并且决定排名的积分也证明了这一点。梅总的最新积分是9735分,只落后纳达尔115分,看起来他距离世界第一和第二已经非常接近了。
但是,前天的澳网决赛场面和比分却不这么认为。整场比赛几乎没有波折,胜负早早就失去了悬念。7-5/6-2/6-2的比分也说明,这场大满贯决赛与第一轮比赛并没有什么差别。
这彰显了一个尴尬又矛盾的现实——明明已经是世界第三,明明积分只比世界第二少100多分,可为什么梅总在对阵德约时的表现看起来与排名百大的球员并无二致?
这便是积分和排名带来的错觉。你以为梅总的积分和排名已经非常接近巨头了,但他实际上还差得很远很远。换句话说就是——积分和排名并不能准确反映或度量新生代球员与巨头的差距。
举个例子。梅总的积分落后于纳达尔115分,这意味着只要在某个普通的ATP250站比赛中夺冠,梅总就可超越纳达尔。凭梅总现在的实力,多参加一站ATP250的赛事并夺冠并非难事,但即便如此,你就能说他超越纳达尔了吗?况且,考虑到梅总在红土和草地上糟糕的战绩,他要实现对纳达尔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将会非常困难。
再以梅总与德约相比。
梅总的积分落后于德约2295分,这略高于一个大满贯或两个大师赛的积分。他若想实现积分的赶超,难度远高于将世界第三的排名提升到世界第一。也就是说,第三和第一让我们产生差距很小的错觉,而中间其实隔着一道难以想象的巨大鸿沟。
再说回到前天晚上的澳网男单决赛。
德约科维奇夺得了第9座澳网男单冠军,也是他第18个大满贯男单冠军。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也是他参加的耗时最短的大满贯决赛,也是自阿加西2003年以1小时16分钟击败舒特勒以来最短的澳网男单决赛。
当我们提到“三巨头”这个称谓时,似乎云淡风轻,但正如名义排名与现实差距之间的巨大反差相类似,人们似乎被年轻一代蒙蔽住了,因为客观的事实让人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年轻人崛起的曙光。
当迪米特洛夫夺得年终总决赛冠军之后,人们用“下一个费德勒”来称呼他。锦织圭和拉奥尼奇也曾被吹捧为未来的大满贯冠军,当这两位美网和温网亚军被三巨头熬成几无竞争力的“明日黄花”之后,人们又开始吹捧起兹维列夫、梅总和西西帕斯。实际上2019年美网之前,这三位年轻人甚至连大满贯决赛都没闯进过。蒂姆作为最年长的90后优秀球员,他去年的美网冠军也饱受质疑——如果德约没有因意外被逐出比赛的话,历史或被改写。
近两年来,费德勒纳达尔常遭受伤病困扰,人们再一次以为三巨头的格局开始松动瓦解了。但是,除了前天晚上澳网决赛的现实表现让人们产生“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感受之外,客观的数据也证明三巨头的格局依然牢不可破。
自2003年费德勒首夺温网以来,三巨头已经赢得了69个大满贯奖杯,在长达18年的漫长时间内大满贯奖杯旁落于三巨头之外仅有8人,其中穆雷和瓦林卡各3次,另外6人则是“一满贯”。
刚刚惨败于德约的梅总将三巨头描述为“网球机器人”,这位刚刚在澳网度过25岁生日的新生代球员表示,德约在25岁时已经拿到了5个大满贯,费德勒拿到了9个,纳达尔则拿到了10个,而自己仍在追逐首个大满贯的路上,令人恐怖和绝望的是——短期内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
“我认为没有人能与(德约、纳达尔和费德勒)这三位网球史上的巨头相提并论。我所说的只是结果……他们在网球上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我现在25岁了,要像德约那样赢得9个澳网冠军,我需要每年赢一次,直到34岁。我虽然(应该选择)相信自己,但我不认为我能做到这一点。”梅总在说这番话时,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
在赢下个人第9座澳网男单冠军后,德约在评价自己的决赛对手时表示,他(梅总)还没有完全达到目标,尽管年轻球员在巡回赛上尽了最大努力,但三巨头仍然“互相推动”。
“罗杰和拉法激励着我,只要他俩在前行,我也就一直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谁打得更久赢得更多的竞争,这是我们在(网球)各项记录中的竞争,"德约说。“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我们相互激励前行,我们在相互竞争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确实如德约说的那样,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德约近来的发球水平和保持专注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这正是三巨头们可怕的地方——明明已经站到了顶峰,却还在不断进步和超越自己。
对于梅总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表面上看,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之间只隔着一个人,而实际上中间却隔着100个人。
这正如职场差不多,你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爬到了公司三把手的位置,于是你以为可以挑战一下一把手了。令你没想到的是,一把手想搞掉你,就跟搞掉普通员工那样别无二致。
这便是ATP排名和积分给我们制造的错觉。
转自网易号
(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
这文章最后用职场做的比喻虽然很残酷但不可否认确实很真实…… |
|